休闲

趁着今天全美日食热,怀念下1987年的上海日环食

时间:2010-12-5 17:23:32  作者:知识   来源:时尚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网友“春雨方舟”保留的1987年观测卡实物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8649960100e6ol.html我家给我准备的是一片染上墨汁的玻璃——好似是某个玻璃储

趁着今天全美日食热,怀念下1987年的上海日环食

网友“春雨方舟”保留的今天1987年观测卡实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8649960100e6ol.html

我家给我准备的是一片染上墨汁的玻璃——好似是某个玻璃储物盒的盖子。不过,全美上面的日食热怀日环墨汁涂得太厚,别说日环食其间了,念下年就是上海食正对着大太阳观看也是黑漆漆的一片。好在玻璃边缘的今天墨汁倒是厚度适中,透过它看见的全美太阳便是不太明亮的一个小圆盘了。同学们有的日食热怀日环带着和我差不多的自制工具,但更多人带了一张特别的念下年小卡片。这是上海食一种专门为观察日食专用的观测卡,周围是今天硬板纸当中有一片明晃晃的塑料薄膜(现在想来,大概应该就是全美巴德膜了)。透过这片薄膜看太阳,日食热怀日环整个太阳的念下年颜色有些偏橘黄,亮度大抵和家门口楼道里那盏昏黄的上海食白炽灯差不多。记得当时这种观测卡有蓝色和橙色两种颜色,老师们几乎人手一张的样子。

这次日环食是上午发生的,依稀记得当天学校里上午就没有安排课,小朋友们各自拿着手里的工具凑在教室窗口向天上看着。当天天气好似是多云?反正太阳一直在云里进进出出的,但并不妨碍地上的人们清晰的观察到它的轮廓。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有小朋友突然喊了一声:“快看快看!黑了!”我举起墨汁玻璃片朝太阳望去,果然本来浑圆的太阳缺了一个角。这个缺角和平日里看到的月亮盈亏完全不同,看起来是那样的“不自然”。几分钟以后,太阳上的那个缺角变得越来越大,逐渐可以看出是一个黑色圆盘逐渐占据太阳白亮的表面。而到最后关头,我终于耐不住一直透过玻璃边缘的那一小片墨汁看太阳,而是直接用眼睛看了一眼天空。在老师焦急的训斥声中,我只记得天空里闪耀着一个白亮的光圈,周围快速移动的云层正好似黑色的烟雾般在那个明亮的光圈前不断聚拢又飘散。

网友“低温热情”1987年在太原拍摄的日环食照片

https://tieba.baidu.com/p/610973254

之后,我记得2009年上海还经历过一次日全食,但好似当天下雨所以在地面上实际只能观察到一次既短暂的“雨夜”降临。而我当天则正好是从上海飞北京,于是在万米高空中看到窗外的云层从明亮变得黯淡然后又逐渐恢复亮度(我的座位看不到太阳),飞机上的乘客似乎并不太care窗外发生的这个场景,只有我始终望着窗外啧啧不已。

————————————————

另外,把昨天写的一片有关《侏罗纪公园1》的微博转过来:

前面看到@游研社 介绍最新的《侏罗纪世界》游戏,不禁让我怀念起1994年自己第一次看到《侏罗纪公园1》时的情形:

记得当时电影业对CG的应用仍方兴未艾,我们更熟悉的怪兽特效片要么是演员套着皮毛外套的“特摄”片,要么是采用逐格动画方式拍摄的。据说一开始斯皮尔伯格也打算采用逐格方式拍摄侏罗纪,幸而他后来看了一段用CG方式制作的奔跑的恐龙影像,决定新片全面采用CG+模型的方式来塑造恐龙,从而创造了影史上前所未有的饱满、自然、真实的恐龙形象。

也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电脑CG开始大量被运用在电影场景制作中,好莱坞的造梦工厂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利器。这部影片的成功也使得94年全球都掀起了“恐龙热”,而当时还在读中学的我也因此对中生代的巨兽们愈发着迷。同时,这部影片上映时也正值我跟随老爸成为影音器材“发烧友”的年代。我至今还清晰记得自己在老爸友人家里第一次欣赏到LD影碟清晰无压缩画质和DD5.1声道魅力的那个傍晚。

同时,我也对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场景比如腕龙的第一次登场、草地上奔跑的大群恐龙、随脚部声而震荡的杯中水、以及厨房里迅猛龙敲打地面的尖爪等段落着迷不已。后来,家里那张盗版的《侏罗纪公园1》VCD被我在家里反复放了不下20遍,以至于自己对这部影片中的很多桥段、台词甚至配乐都无比熟稔。

尽管该系列之后几部影片在特效方面都一部比一部强悍,但我始终最爱的还是这打开了电影CG特效新世界的《侏罗纪公园1》。这部影片曾经在去年以3D IMAX方式重新登陆国内大银幕,但据说票房表现一般。很多年轻观众们觉得这片子特效一般,故事情节也比较慢,想来是大家早已经被现在的“奇观”电影们吊高了胃口,再也无法体会当年我第一次看到银幕上那些栩栩如生的恐龙时的震撼吧!

copyright © 2024 powered by 万口一谈网   sitemap